close
1. 麵包:台語叫「胖」,來自日本語,日本語則來自葡萄牙語,天主教傳入日本時,葡萄牙傳教士教日本人作吐司麵包,麵包的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都叫「Pan」,P 的發音有一點兒像 B .
2. 肥皂:中南部稱「蝨文」,來自日本語,日本語則來自葡萄牙語,天主教傳入日本時,葡萄牙傳教士教日本人用肥皂,葡萄牙語稱肥皂為「Sabon」(Sabao)。
3. 水泥:台語也常稱它為「紅毛土」,因為是來自荷蘭(地名為「紅毛港」代表是荷蘭人所開的或到過的港,地名為「紅毛井」代表是荷蘭人所開的或喝過的井,有時不見得是如此,只是地方耆老以訛傳訛),有時也稱為「恐龜里」,有人寫作「康固力」,其實是英文「水泥 concrete」的日本音化。
4. 機車:近代年輕人稱某人長得有夠機車,意思已經有些漂移,機車台語稱為「窩剁敗」,是日本話「autobyke」,英文應該是 auto-bycicle (美式英文為 Motor-byke)。因為 byke 的讀音接近台語的「醜」,所以「稱人長得機車」,是暗指他長得醜的意思。
5. 螺絲起子:這句台語會講的人不多,發音為「螺賴吧」,來自日本話的「driver」,台語的第一音「墮 d 」轉音成「羅」,也就用起台語「螺絲」的「羅」,就成為神奇的「螺賴吧」。
6. 果嶺:高爾夫球的「果嶺」,讀起來像字正腔圓的中文,可是它來自日本話「 green 」,英文是指高爾夫球打到球要進洞的那一塊草地,就叫 green,不知那一位台語前輩率先將此日本發音的 green 寫成「果嶺」,不知道還以為真的是山嶺呢!曾經與一位民進黨的前輩同桌吃飯,他提起一位民進黨人士為牛奶島大學畢業,多新鮮啊!闖蕩江湖多年,自謂見多識廣,居然沒聽說過有一所牛奶島大學。餐後抓個人問問,他說,牛奶就是 Green,這是說他曾被國民黨抓去綠島關過。
7. 食堂:前幾年有人抨擊台灣本土餐廳取名為「食堂」(新竹市有一家台菜餐廳「竹樂食堂」),為「媚日」,仍在用日本的習慣用語。這種人不知道台語的古老與古典,台語稱為「不衛生又不識字」。在佛經上一直使用「食堂」,這可是和日本人一點關係都沒有。《雜阿含271經》「眾多比丘集於食堂」(CBETA, T02, no. 99, p. 71, a5-6)《中阿含72經》「掃灑食堂」(CBETA, T01, no. 26, p. 536, a29-b1)
5. 螺絲起子:這句台語會講的人不多,發音為「螺賴吧」,來自日本話的「driver」,台語的第一音「墮 d 」轉音成「羅」,也就用起台語「螺絲」的「羅」,就成為神奇的「螺賴吧」。
6. 果嶺:高爾夫球的「果嶺」,讀起來像字正腔圓的中文,可是它來自日本話「 green 」,英文是指高爾夫球打到球要進洞的那一塊草地,就叫 green,不知那一位台語前輩率先將此日本發音的 green 寫成「果嶺」,不知道還以為真的是山嶺呢!曾經與一位民進黨的前輩同桌吃飯,他提起一位民進黨人士為牛奶島大學畢業,多新鮮啊!闖蕩江湖多年,自謂見多識廣,居然沒聽說過有一所牛奶島大學。餐後抓個人問問,他說,牛奶就是 Green,這是說他曾被國民黨抓去綠島關過。
7. 食堂:前幾年有人抨擊台灣本土餐廳取名為「食堂」(新竹市有一家台菜餐廳「竹樂食堂」),為「媚日」,仍在用日本的習慣用語。這種人不知道台語的古老與古典,台語稱為「不衛生又不識字」。在佛經上一直使用「食堂」,這可是和日本人一點關係都沒有。《雜阿含271經》「眾多比丘集於食堂」(CBETA, T02, no. 99, p. 71, a5-6)《中阿含72經》「掃灑食堂」(CBETA, T01, no. 26, p. 536, a29-b1)
8. 台語稱長及膝蓋的大衣為「大蟒」,實際上為「大 mantel 」,mantel 為德文,意思是長大衣,可能此字被日文吸收,進而台語化,而稱之危「大 man」。
全站熱搜